Colorful Guizhou: The 13th PhotoChina Original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

山野的召唤:原生态摄影与影像民族志

2020/10/03 10:40中新网贵州read 5317 times 本届大赛  -  大赛动态


  feyU-haarark9753314.jpg

   山野的召唤:原生态摄影与影像民族志

    朱靖江

  9月27-29日,笔者有幸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镇远古城,参加了第13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并应邀在气场清和的“镇远大讲堂”与另几位著名学者共话“原生态摄影”的精神内涵与影像前景,思想砥砺,获益匪浅。

  贵州是中国西南重要省份,因其山水秀美,民族多元,自然与文化生态存续较为完整,一直是艺术工作者与摄影家们眷恋的乐园,同时也是民族学、人类学最富饶的学术田野。单以影像人类学的谱系追溯:从19世纪中叶入黔并留下最早期摄影作品的法国传教士白德范(又译白斯德望,Etienne Albrand),至20世纪初探访贵州苗族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再至1930-40年代悉心研究苗族文化的吴泽霖、芮逸夫等前辈学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陆续从事民族调查与影像记录的人类学者、摄影工作者,足以书写一篇内容丰厚的贵州民族志影像史记,也是当代贵州摄影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源流。

  创办至今已十三届的“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是贵州传达给世界的一张多彩名片,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文旅事业发展,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镇远古镇,陈列于街头巷陌、会馆院落、文体场馆的一组组照片,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共生互文,建构出一种融合了影像与现实的多维世相,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摄影展对地方人文的附丽与增值。从人类学的学术观念理解“原生态”,并不是一种桃花源式的古老神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固守着某些永恒不变的风俗。刚好相反,我们所认同的“原生态”同样是一条不断变迁的文化河流,是由世代生息于乡土村寨中的人们自主创造出来的文明系统,它既有对民族、社区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着新的生计方式与文化特征。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原生态摄影”者不应停留在对所谓“文化活化石”的迷恋上,刻意营造某种未被现代文明干扰,甚至在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的“原始景观”,而是要敏锐地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置于当下的社会语境之中,理解当地人的生活传统、精神世界与现实诉求,发现、记录与传达一种来自族群内部的真实的声音。

  与其他类型的影像创作一样,摄影是一种随着不断的实践与思考而“由技入道”的问学之道,也是在凝视他者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探寻世界的文化表达。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未经反思的影像也不值得拍摄。摄影在人类文化史上不仅是一种求美的艺术媒介,更是一条追求真理、止于至善的道路。期待落地镇远的“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能够成为这条光影之路上的一座重镇,通向人类文明的诗和远方。(作者系民族画报社原编辑部主任袁东平)

                                                                                                                                                                                                     编辑: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