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当克莱因蓝遇上贵州蓝,你更pick谁?

假如人生只有一种色彩,我希望是色。 蓝色仿佛拥有治愈的魔法力,它代表沉静,纯洁,睿智,勇气。在节奏匆忙的城市,这是一个美好与焦虑共生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沉静下来,需要一种平和的色调来培育内心的宁静,治愈焦虑。

据说,这个世界最纯净的蓝色是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1957年法国艺术家Yves Klein在米兰画展上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他说:“蓝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

1.jpg 



- 克莱因蓝 -

IKB, International Klein BlueRGB(0,47,167)

2.jpg

▲1955 Untitled (Blue Monochrome) (IKB 46)

 f14d93984594be8a9be6b98f3489a93.png

3.jpg

▲伊夫·克莱因《乔纳森·斯威夫特》(ANT 125)

4.jpg

伊夫·克莱因《蓝色人体测量学》(ANT 82

5.jpg

▲ 伊夫·克莱因《克莱因蓝桌子》

 6.jpg

伊夫·克莱因《无题蓝色海绵雕塑》(海绵雕塑33号)

 7.jpg

 伊夫·克莱因《海伦娜公主》

 8.jpg

▲ 伊夫·克莱因《ANT148》

 9.jpg

▲1962 Venus Bleue


简单的,纯净得让人窒息,极度的纯净能唤起人们最强烈的心灵感受,散发的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在中国西南腹地的大山里,也有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恣意生长在大山深处,世代流传。

 



当克莱因蓝遇上贵州蓝

 

 

或许是造物主当初造完这个世界,带着满足的一声叹息,随手挥挥画笔,于是几点蓝色滴入这大山里。以白麻为底,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以靛蓝为引。白色的布帛在蓝色中漂洗有如金色的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等蜕去蜡衣的那一刻,绽放出质朴而宁静的美丽。

 

 10.jpg

▲ 梁汉昌 摄

 11.jpg

▲ 李若渔 摄

 

我的眼前时而浮现出那一段优美的蓝色故事。

 

当男人们扛着锄头和猎枪消失在房前小径的山坳转弯处,女人们便挥挥手告别清晨的阳光,回屋收拾完家里的琐事,拿起蜡刀开始在白色上铺陈蓝色的相思与柔情。一天的时光,就在拖动的蜡刀中悄然流逝。直到夕阳西下,女人们收拾情怀,放下蜡刀,拿出做好的饭菜迎接男人们的归来。晚上,男人鼾声响起,女人们却还在继续作画。一边画,一边给女儿细说这关于蓝色的故事。于是,这蓝色的秘密便在女人间一代代流传,成为她们诗意生命基因密码的一部分,和岁月一起,在大山深处静静流淌,成为永恒的颜色。

 

贵州蓝是古老智慧的创造,贵州蜡染是一枝独秀。


12.jpg 

▲ 梁汉昌 摄

13.jpg

▲ 张文黎 摄

14.jpg

▲ 赵瑜 摄

15.jpg

▲ 龚小勇 摄


贵州与蜡染的渊源,源远流长。

 

有人说是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因为不满足于衣服的单一色彩,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有一天,在一场百花园梦境中发生的美丽意外带给了她灵感,她将蜜蜂在衣裙上留下的蜜汁和蜂蜡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准备重新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裙上的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却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就用此方法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人们听闻后纷纷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


16.jpg 

▲ 黔东南州丹寨县古老的蜡染图案

 f2700cc993b5c2f019ea2e2236642ad.png

▲ 蜡染背扇 方俊人 摄

61c0b6afcf92dd34ff72e677f8f38aa.png

▲ 蜡染背扇 方俊人 摄


还有人说是古时候有10个老人造天开地,天由于不稳固而经常垮下来,老人们只好用自己的身躯把天顶住,累得腰酸背痛,于是请女神娃爽缝一把撑天伞。娃爽采来云雾织成白布后晒在梨树之下,被风吹落的梨花掉到了布上,蜜蜂飞到落花上采蜜时将蜂蜡沾到布上印出了花朵的轮廓,地上的蓝靛草分泌出的汁液又把白布染成蓝色。娃爽一看千辛万苦织出来的布被弄脏了,十分焦急,赶快拿到水中漂洗。天上的火王劝她不要急,帮助她晒化了蜡。预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白布变成了蓝底白花的美丽花布。娃爽于是用它缝成撑天伞,蓝底成了青天,白花变成月亮和星辰。娃爽又把这种技艺传授给人间的阿蒲、阿仰姐妹,从此人们穿上了这种蜡染的美丽衣裙。

 

20.jpg

▲ 陈沛亮 摄

 

更有一个传说尤其浪漫,像极了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节日里,姑娘们都穿上漂亮的服装去和小伙子跳月。一个美丽而贫穷的姑娘由于没有像样的衣裙,没有参加跳月,她独自一人忧伤地留在家里织布。房梁上的蜂巢落到了白布上,白布沾上了蜂蜡,姑娘没有注意发生的一切,仍将布放进靛缸中漫染,蓝布上意外地现出了白花,姑娘得到启示,用蜂蜡在布上画花,染制成了美丽的花布。在又一个节日的芦笙场上,穿着蜡染服装的姑娘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小伙子们纷纷向她表示爱慕之情;姑娘们希望穿上美丽的服装,都来向她请教制作方法,于是蜡染的技艺在苗家女儿中流传开来。

 

无论是美丽的花园梦,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还是民间的童话故事。贵州人都将蜡染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世代传承。

 

蜡染技艺不再单纯是一种织染工艺,它已经内化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所以文化因素是蜡染得以留存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即便强势如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挤压之下,蜡染也顽强地生存着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21.jpg

22.jpg

▲ 李雁秋 摄

23.jpg

▲ 龚小勇 摄

24.jpg

▲ 秦刚 摄


他们将蜡染作为一种抒情达意的工具,传递着美好,传递着生活的本真,传递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温馨。

 

随着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深藏山中村寨的贵州蜡染,被愈来愈多的世人所知,甚至飘洋过海到大洋彼岸,成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成为珍贵的收藏,最时髦的服饰材料……贵州蓝,一样惊艳了世界。

 

 25.jpg

▲ 李若渔 摄

 26.jpg

▲ 李若渔 摄

27.jpg

28.jpg

▲ 张帆 摄

 

蜡染能由民间传统走向现代潮流,在我看来大概也是因为人们的一种回归意识吧。这种回归意识都不是向其原有文化圈的回归,而是向人类文化深层意识中寻找生命动力的回归。不是古老文化艺术形式的猎奇与玩味,而是对艺术真谛的深层探索。

 

标志性的贵州蓝克莱因蓝一样,都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明净与单纯让人心生向往。从最质朴的出发,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生活,在艺术的“可知”与“不可知”中感受世界本质。

 

其实人往往就是这样,接触新奇、繁华的生活久了,更想安静下来,回到简单又平凡的世界来。

 

如果你正在因为生活而忙碌,如果你正在因为压力而焦虑,如果你的生活狼狈不堪;不妨让自己沉静下来,只做好一件事。看看天空,看看海洋,看看森林......读一本书,听一首歌,作一幅画,去一次展览,体验一项技艺。

 

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