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他在贵州大山里做出了国家图书馆古籍专用纸



 

2019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事情走红网络,并引起人们的反思。
键盘和打印代替了书写,你有多久没有提笔静心写字了?
b334fd0ae095425465500adfad0fd74.png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这样阐释手抄的魅力:自然以未经掩饰的风貌,展示在人们眼前。一旦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任何纸张皆美。这就是手抄之美的道理。
一张薄薄的纸,承载了我们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寄托。古代造纸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更是美性的结晶。纸最初的那个絮,苫的样子,与丝有关,也与竹、蒲草有关,这种原始的,得于偶然、自然的色彩更多,于是兼具实用、艺用与唯美的特质。

1.png

▲ 满屋纸香,阳光斜照,岁月静好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当网络占领了大家碎片化的时间,尽管书写渐渐被淡忘,优美的纸张慢慢没有了用武之地时,依然有那么一些地方,流传着古老造纸技术。

2.jpg

▲ 中国国纸之乡: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在贵州省东南部,就有那么一个小山村还保存着古老制纸工艺,堪称最古老的造纸术。因传统工艺保留完好,还被誉为中国国纸之乡,这里便是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今天,我们一起循着手艺人王兴武的故道虔行,去听听他与古法造纸的故事。

3.jpg

▲ 王兴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王兴武,可以用工艺技术狂人来形容。当市场机会出现在他面前,需要提供高品质的机器纸无法满足的特种纸张时,他以偏执的态度去进行工艺的创新和研究,最困难的时候几乎到了破产边缘,最后找到了一条传统古法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孟丹庆


造纸世家与石桥纸厂


石桥造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王兴武家世代造纸,到他这里有18代了,在搬到石桥之前家里的老祖也是造纸的,他们来了以后在这里参与造纸,具体造纸是哪一家,多久开始的,何处传过来的,都没有文字记载,只记得大概有1000多年的样子。

4.png 

▲ 石桥村纸街


王兴武说:我们这里起房子糊窗户、包装(包吃的东西不会发霉)、学生写毛笔字用的都是我们这里的纸


清朝的时候,石桥的纸统一运到下司那条河边,然后通过水运到镇远,再从镇远分出去,历来都是这种渠道。后来到抗战的时候,石桥纸被列入国家公务纸,造枪造炮都要用到,就把石桥的造纸搞成公私合营的造纸,解放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石桥纸厂。

5.jpg

▲ 用鲜花野草作为造纸原料 秦刚 摄


石桥纸厂一直延续到1978年就垮了,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王兴武的和大姐都是纸厂工人,他刚好高中毕业,回家后准备自己造点纸来卖,一家人去山上砍树,剥树皮,作工具,包括帘子都是自己编。

造纸路上的一波三折


1981年,每县都有一家爆竹厂,引线和封炮竹都需要纸,机器纸是脆的,手工纸韧性好,一时间把全村的生意都带动起来了,一直做到1996年。1996年,国家禁止地方上办小爆竹厂,石桥的纸厂全部垮掉,王兴武那个时候就卖点烟酒。

6.jpg

▲ 将鲜花野草放在彩色纸浆上 秦刚 摄


1998年,机遇再次光顾王兴武。石桥村有个姑娘叫蔡晓丽,在东莞打工时接待了一个叫冯云龙的香港客户,冯先生想找有韧性的纸,蔡晓丽就联系到王兴武。


王兴武按照客户的要求开始做样品,最开始做纯白色的,根据规格做了一批几十款不同的寄过去。客户拿去检测,折了9000次,不但不断,还没有印子。冯先生十分满意,然后提出要28款,各式各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还有立体感的,这些理念对王兴武来说,从没做过。


7.png


虽然不是一帆风顺,王兴武还是凭借丰富的造纸经验,从类似的实验当中找到突破口,像怎样给纸起出比较自然的眼、怎样做出薄且透明的纸,无一不是从之前的造纸经验里得到启发。
王兴武介绍:在我做这个颜色的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很多难题,因为颜色老是到不到色彩鲜艳的效果,一直找不到方向。这两年我为调配颜色,光土碗就用了4000个。大年三十晚上他们放炮仗,我还在调颜色。


8.png

正如爱迪生所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王兴武花了两年将二十八款样品全部做出来,冯先生和他签了合同,并付了28万的定金,之后他成立了合作社和兴武彩色宣纸厂。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工序简单地说,第一道砍树,剥树皮,外壳晒干,加石灰,裹起来蒸,蒸好了把石灰水洗掉,捞出来用石灰水煮,洗掉,再用木材灰蒸,之后煮,煮完放在河水里面太阳晒,不断冲洗45天,等它慢慢变白,捞起来把水晾干,挑去渣滓,用刀切,切完冲对。


9.jpg

▲ 培纸 黄晓海 摄


然后用打浆机在池子里打,普通纸用打浆机,好纸必须用竹竿打,不停地搅。搞完再拿仙人掌、水沙根这些的汁放进去当分离剂,然后就可以抄纸了,抄起来压平太贴在烘干那个灶上烘干。
不过,造纸最关键还是配方。

10.jpg

▲ 煮构皮 黄晓海 摄


《天工开物》写造纸72道工艺,王兴武做迎春纸是120道工序。古籍修复纸,100张才有0.15公斤,波如蝉翼,3两重卖几千块钱,合一万多一斤,比黄金贵还。

11.jpg

▲ 黄晓海 摄
这个手艺配方做出来的纸能达到1500年,日本的能达到800年(指保存完好的时间)。用草木灰才有这个效果,用草木灰石灰就没有污染,石桥是造纸地区,但水很清,没有污染。


为何他的纸千年不坏?


王兴武说:我的体会,生存最重要的是创新,市场不断要创新,每个客户需要的东西不一样,老是做一样的东西,人家不认可,要有研究的人才。
12.jpg

▲ 制好的纸成品 黄晓海 摄


国家级造纸专家王兴武做出了十大系列,一百六十多款纸张,国家图书馆检测过王心武的纸几千年不坏,还能不断修复,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都用这个。这样的水平在全世界只有两家,日本一家。
他说:我靠的是这么多年看到的遇到的,然后不断不断地尝试。

13.jpg

▲ 石桥纸街 顾顺先 摄

好纸惹人怜爱
手工纸加深人们对自然的敬念这不足一毫米厚的纸里藏着王兴武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专注
他让这一张张把岁月和自然装在纸里这一张张倾注着他心血的手工纸带着自然赋予人们的美梦走出山村